close
換取的孩子」,是一本探索日本名導演—伊丹十三跳樓自殺之迷的書。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作者是要通過「換取的孩子」來探索伊旦十三(吾良)的個性和他自殺的原因。

從這本書中,「換取的孩子」給了我兩種詮釋:

一、 同樣的一個人,因為經歷了某件衝擊很大的事情,而突然換了另一種性格繼續生活。就像書中的吾良從「外邊的那一頭」回來之後,他妹妹覺得他宛如另一個人一樣,不再是以前的「吾良」了。

二、 一種「輪迴」的說法。最後一章,浦小姐說要生一個替代吾良的孩子,意思也就是要把吾良「重生」一次吧!就像大江健三郎小時候病危時,他母親說如他不幸逝世,要把大江「重生」一次一樣。不同的在於,他們的「重生」還包括灌輸新生孩子一切關於死去孩子的語言和思想。

  伊旦十三選擇在老年而風光的時候結束了他自己的生命,的卻讓許多人覺得不解。「自殺」的可能性有很多種,有些人是因為一時想不開、有些人是精神長期受到困擾(如:憂鬱症、精神分裂症等)、有些人是想逃離生病(如:癌症)的折磨…至於伊旦,從整本書的解說來看,他絕不可能屬於第一者,因為從他給大江的錄音中就可以發現,他其實早有自殺的計劃,只是大江沒有聽出箇中的意思。至於第三者,他並沒有受到甚麼嚴重病魔的折磨,除了受到黑社會的侵襲。因此,我想他自殺的原因會比較傾向第二者。雖然表面風光,但他的背後可能還是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秘密吧!

  因為根據他妹妹所言,自從「那件事」以後,吾良就像是「換取的孩子」,在「外面那一頭」被掉包了。我想,那當中必定還是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狀況發生了,因而改變了吾良的態度、性格或思想。我大膽猜測,如果那個時候,吾良真的和彼得有了一些「不尋常的關係」而造成了他心理上的某種陰影。那麼,或許因為吾良和浦小姐之間「性世界」的新體驗,喚醒了他心中那塊刻意遺忘的記憶…結果,在無法接受的情況之下,他選擇了提早結束自己心理上的痛苦(自殺)。他留下的簡短遺書上刻意註明是為了一死來澄清他和浦小姐之間的關係,但我卻覺得這是他心理某種程度上的「逃避」。在心理學角度而言,他使用了合理化防衛機轉(用遺書來澄清他們的關係)來成全他自己的逃避行為(自殺)。對於自己的自殺行為,他用遺書來給身邊的人一個合理的解釋。然而他的「解釋」,卻是所有熟悉他的人所無法接受的。

從佛家的觀點來看,吾良的自殺行為只是一種超越人世間的行為。他並沒有因此而消失,他還是一樣會繼續地輪迴,只是他將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在世界上;儒家則認為,只要自殺者的自殺行為對於他本身而言是有所幫助,或者他的生命已經有了一定的成就,那麼,他選擇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的行為並沒有錯。因此,如果吾良覺得他已經成就了他自己的生命,希望可以藉著死亡來結束他長久以來所承受的痛苦,那麼,他的自殺在儒家觀點而言並沒有錯;道家認為人活在世上就應該從「自足」達到「致足」,讓自己活得快樂、美好,不需去強求名利,一切生死皆聽天由命…換句話說,如果吾良認為這已經是他生命的終點,他的行為在道家的功能上是沒有錯的,但在主觀上卻不正確,因為他的死亡並不是自然,而是他自己塑造的。

  對於「換取的孩子」的看法,我個人認為,所謂的「重生」,也只能把死去孩子的思想、語言、生活方式等灌輸給新生的孩子,卻無法讓這個孩子和死去的孩子一樣,擁有同樣的大腦組織、身體結構等。在客觀上來看,所謂「換取的孩子」,就算灌輸了同樣的思想和語言,也無法讓新生的孩子擁有和死去的孩子一樣的思考邏輯、行為甚至作出一樣的決定。因此,就算浦小姐真的產下了一個代替吾良的孩子,那個孩子也只是對於他們心靈上的一種「替代」,他絕對不可能會是同一個「吾良」。就好比一個寡婦獨立扶養他的兒子長大,也不願意再嫁,因為每當她看見孩子時(可能孩子長相酷似爸爸或在行為舉止上的某方面和爸爸相同),就會覺得她的丈夫還在她的身邊陪伴著她一樣。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個孩子,就是爸爸的「換取的孩子」。

  大江健三郎藉著完成這本書來紀念他死去的好友,在完成這本書的當兒,也讓他慢慢、深入地去探索伊旦的死亡之迷。儘管伊旦的死到了最後還是一個迷,但在這探索的過程中,相信也讓大江的心情平復了不少。畢竟,從這本書中的文字,我感覺到大江因為伊旦的死,自己也幾乎陷入崩潰的狀態,甚至依賴伊旦的聲音繼續生活(根據書上所言,不知是否屬實)。這當中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大江從小就習慣了對伊但某種程度上的「依賴」和「欣賞」,就像書中他妻子所提及的,大江從不讓他人碰他的書櫥,可是卻願意把自己還未看的書借給伊旦閱讀(欣賞)。至於「依賴」,那是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做某件事情或有某個想法/決定時,和伊旦分享或聽取他的意見。因此,他得知伊旦死亡後,他在精神與生活上突然失去了「依賴」,再也沒有人可以給他意見或和他分享,因此他選擇了沉迷於「田龜」中,繼續他和吾良一貫的「相處方式」。

  總括而言,這的卻是一本弔念、療傷和思考之書。縱然我不知道自己對「換取的孩子」的詮釋是否正確,然而在企圖詮釋它的當兒,它的卻讓我陷入了思考當中…我不禁也和大江一樣的懷疑著,我的存在,是否是某個夭折兒童的重生呢?結果,我為自己找到了答案—「換取的孩子」,只是對於某個人某種程度上的一種心靈上的慰籍。「換取的孩子」講述的,是一種「死亡」和「重生」之間的關係。它可以是一種「輪迴」,也可以是一種「替代」,但事實上,它只是一個名詞。這是一本讓我們去思考的書,如果有時間,我會希望可以重新閱讀它,希望皆時可以對它有一個新的詮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水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