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話影曰書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那天,在室友說我頹廢的隔日,
在書架上拿起封塵許久的<挪威的森林>,
決定細嚼這本買了許久卻不曾開封的書...

這是我首次接觸村上春樹的書,
他思想之細膩,文筆之吊詭,

水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
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
白的還是「床面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
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
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

水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邊一朵雲..
看的人請確定前一晚擁有充足的睡眠..
以免花了兩百多元在戲院睡覺啊!!
還有, 喜歡吃西瓜的, 請在看之前多吃幾口西瓜..
以免看完了這部片子, 你會從此不再碰西瓜~呵呵!!

開始不明白蔡明亮的Jump Cut手法..
為何連接得那麼明顯?
曾經聽老師說過,
好的剪接手法,就是當畫面跳到下一個角度時,

水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誤打誤撞之下, 跑去看了..
一部想看很久的電影~

它的時間點過得很快..
幾句對白,越過了數月..
然而俊男美女的愛情故事,總是讓人嚮往的~

兜兜轉轉的愛情,
你以為你已經得到了,其實是失去~
你以為很熟悉了,其實卻是熟悉的陌生人..

水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紙牌的秘密>中提到,
其實我們每個生存的人,都是被摸中的彩卷~

因為以前到現在曾經發生過許多許多的大災難,
然而到現在我們仍能夠獲在這個社會,
是因為我們的每一個祖先都很幸運地在那些種種的災難中悻存下來..
如果在這當中有其中一個祖先犧牲了,
就不會有今天的我們..
所以說,我們是如此的幸運..不是嗎?

水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消失的1945》是一部敘述在二次世界大戰尾聲,德國人對猶太人所進行的大屠殺事件的紀錄片。單從這部紀錄片的片名,就可以感覺到這部紀錄片是想挽回一些人們已經遺忘的記憶,一些已經消失的回憶。1945年,是許多人都無法忘懷的一年,因為那是二次大戰結束,世界開始逐漸邁入和平的一年。然而,對於當時的猶太人而言,這一年雖然難忘,但他們卻都不願意再想起,不願意再去揭起這道歷史的傷痕!

這部紀錄片是史蒂芬史匹柏在拍攝完《新德勒的名單》後,再傾心監製的有關德國納粹事件的片子。

這部片的導演是James Moll,在整部長達87分鐘的影片中,他不曾出現。他希望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敘述這件事情,而不是參與者的角度。我想,這主要的原因是:如果導演參與了這部片子,很大可能將降低了觀眾對於這部影片的信任度。大陸學者呂新雨曾提及「我們探討紀錄片的真實性其實和探討紀錄片的歷史文化使命是一致的,也就是在於我們是要建立觀眾對紀錄片的信任;而對紀錄片信任則建立在拍攝者不是以一個權威的角度來壟斷對整個事情的闡述。」換句話說,如果導演改變了他在《消失的1945》中的拍攝觀點,變成一種參與式的觀點,在處理不好的情形下,將會讓觀眾覺得是導演在主導整部片子,而不是讓觀眾自己去了解並解讀事情的真相。通過這部片子的排列方式和表達手法,縱使影像製作者不曾開口,也可以十分清楚地看見他所要傳達的訊息:納粹事件殘害了成千上萬無辜的生命,人類必須銘記這件事情,以免歷史重演!此外,片子中也無形地透露出美國人「英雄主義」的思想。

為了增加這部片子的可信度,導演找來了五個曾經親身經歷整個納粹事件的猶太人,通過他們的親身敘述來完成這部片子。這是一種很面面俱圓的處理方式,因為如果只是由一個人來親身敘述,可信度肯定比五個人的親身敘述來得更低…這是一種很常人的心態:試想想,當一個推銷員告訴你某產品很好用時,你一定會心存懷疑;然而之後你又從菜市場中聽見某個歐巴桑說那個產品很好用,你就會開始相信;再之後你又從某某人口聽見他稱讚這個產品,相信此時的你,一定也會跟著相信,這個產品真的很好用。因此,導演正好抓著了人類的這種心態,巧妙地安排了五個猶太人來親身述說…五個,不多也不少,正好足夠讓觀眾去相信!此外,除了這五個猶太人,導演也找來了當時在納粹營中負責作實驗的醫生和負責擊退德國軍隊的美國軍人來敘述當時的情形,以佐證那五個猶太人的敘述。在這麼多證人的敘述之下,要不相信,也很難吧…

導演在畫面和聲音方面,也處理得非常好!除了運用被攝者的同步發音,導演也會在被攝者提到某種心慄的情形時,把適當的畫面配上被攝者的口白,以證明他們所說的情形是真的發生過,而不是空口說白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某個受訪者說出他雖然見過很多不同國家的驚慄畫面,但讓他覺得最可怕、最無法忘懷的,就是納粹事件後的殘骸畫面…此時,畫面就剪到幾個骨瘦如柴的人,慢慢地走入畫面…那種寧靜而緩慢的畫面,讓我有一種屏息而看的感覺,就好像只要我用力的呼吸,就會驚動到他們似的。那一幕,真的讓我有窒息的感覺…

水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洗澡」是一部大陸全製作,很中國本土化的電影。導演張揚,他並不是一個名導演,但是,他卻成功地以最樸實、最真實的一面去贏得別人的掌聲,讓「洗澡」成功地在國際影展上贏得六個國際電影節獎項。

導演利用剛開始的超科技化洗澡堂,和現實中最原始的洗澡堂,為城市和鄉下帶出了很強烈的對比。忙碌的城市,洗澡堂也是快速而匆忙的;反之,樸素的鄉下,去洗澡堂是一種享受,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洗澡的樂趣,又可以和朋友聊天下棋鬥蟋蟀…這正好為這部電影開了一個頭:大明嚮往著城市的繁華,不甘心一輩子留在父親的洗澡堂裡。在收到弟弟圖畫中錯誤的信息之下,他回到了自己長大的地方,看著鄉下的一切、年老的父親和智障的弟弟…他才發覺,自己好像有點格格不入了。這,不正是城市人和鄉下人的對比嗎?一個習慣了城市繁忙生活的人,又怎麼可能可以放下所有身邊的事情,回到起點呢?因此,大明在知道自己擺烏龍的真相後,決定在兩天之後就回去深圳。

但是,事與願違,大明被許多事情牽絆著,讓他無法順利地回去屬於他的城市。牽絆他的事情包括了二明的失蹤、父親的年老、洗澡堂要拆、父親過世…等問題,但是這一切一切所有的問題,總究還是離不開一個字:情。是親情,牽絆著大明,讓他無法不顧一切地抽身離開。人類說到底,最牽絆人心的,也就是〝情〞,因此,這部戲的成功,主要也是因為導演適當的利用了感情為整部戲的賣點。一個個發生得很真實的故事情節,感覺就像發生在你身邊的事一樣,讓觀眾?如身歷其境,紛紛為逝世的父親及不願接受父親逝世的智障兒子留下了同情淚。

這是一部屬於親情類型的電影,導演通過不甘心一輩子留在洗澡堂的大明和年老卻堅守著洗澡堂的父親,反映出現在社會的現象。現在的年輕人,都希望出去闖一番事業,而遺忘了曾經含辛如苦養大他們的家人及他們長大的家鄉。然後,導演在透過二明的失蹤,從父親對大明的怒言中讓大家知道,表面上再怎樣說不在意孩子出外闖的父母親,其實內心深處還是希望孩子們陪在身邊的,尤其是?偶的老人,孩子是他們唯一的寄託。接著,導演再安排一場大雨,讓大明了解父親的辛苦及促進他們之間的父子關係。也藉此說明了,再怎樣不是的孩子,父母都會原諒他們的。

當父子之間的關係有了一點進展後,導演再安排父親的逝世,希望讓觀眾深刻的體會〝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感覺。接著,通過二明死守著洗澡堂的情節,讓大家了解說智障兒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傻子的感情比我們任何一人更來得真實和直接。到最後,導演安排大明向他的妻子說明一切真相,並要他在親情及愛情之間選擇一個。大明的選擇正好告訴了現在的年輕人,愛情並不是一切,親情才是每個人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雖然結局並沒有告訴我們結果,但是,卻可以發現,大明會坦白地告訴妻子一切,並對二明說無論發生甚麼事,都不會不理他,證明他已經真心地接受這個傻子弟弟了。

水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開始聽見老師介紹這部片子時,心中是充滿了期待,感覺應該是一部講述「雙面人」的電影。雖然老師曾提及他們兩人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但內心還是受了主流電影的影響,認為結局大概會是原來他們兩人是同一人之類的…結果,這部片子「出人意表」的結局,讓我帶著滿腦子的「問號」回家去。果然,我還是屬於主流電影派的。

首先,我明白和最欣賞的部分,就是電影中的音樂,也就是波蘭維羅尼卡臨死前,在台上高唱的那首曲子。我不是一個學音樂的人,也不是一個懂音樂的人,但這首歌卻深深地感動著我。尤其是女高音的部分,女孩激昂地唱者,就象徵著她熱愛音樂如生命般。雖然波蘭維洛尼卡是死於高唱中,但我相信她死亡的那一刻,她是滿足和快樂的。是誰曾經這麼說過,生命不貴於它的長度,而貴於它的寬度。因此,因為女孩可以逝世在自己心愛的歌唱中,她的內心就不會有遺憾,她的離去,是快樂的!波蘭維洛尼卡死後,那段音樂還是會在法國維洛尼卡的畫面中出現,感覺就像波瀾女孩的精神和她同在一樣,這種帶點「玄」的感覺很不錯。

再者,就是波蘭維洛尼卡在從馬路上看見公車上的法國維洛尼卡那一幕,讓我覺得很接近我的世界。因為我常常都會覺得世界上還存有另一個我,她在監督著我的一舉一動,就像「楚門的世界」一樣;但不同的在於,我覺得那個我,才是真實的我,而我其實是虛幻的…至於那個所謂的「真實的我」,或許就是靈魂吧!因為根據許多瀕死經驗者的說法,當我們死後,我們就會恢復我們靈魂的身分,然後一一重溫我們活著的片段。因此,當波蘭維洛尼卡逝世時,法國維洛尼卡也在同時間感到難過,縱使那個時候她正在做愛做的事。這,應該算是一種心點感應,還是其實他們兩人本來就是一體的?

當波蘭維洛尼卡逝世後,法國維洛尼卡彷彿得到了一種啟示,開始尋找她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包括真愛。這,或許是波蘭維洛尼卡把她的精神傳了給她,也或許是她感應到波蘭維洛尼卡熱愛生命的熱誠,決定為她繼續延續她的這份「熱誠」。無論導演想要表達的是甚麼,但無可否認的,法國維洛尼卡的確是在波蘭維洛尼卡死後才開始積極生活的,這就表示了兩者之間一定是有關聯的。但有時候,「模糊」才是一種美,因此導演也沒有特地作些甚麼解釋,任由觀眾發揮他們的想像力—你想要是怎樣的關聯,就是怎樣的關聯。我個人覺得,「發揮想像力」似乎已經成為「非主流電影」的一種「主流」。換句話說,如果你的腦袋缺乏了想像力,多看一些「非主流電影」,或許可以激發出你潛意識中的想像力,但也或許是,同一部電影看了幾遍也仍舊對電影所要傳達的訊息摸不著頭腦!

至於片尾突然出現的兩個玩偶,就象徵著兩個維洛尼卡。記得男主角曾經說,他自所以製造兩個一模一樣的玩偶,是因為以防萬一表演的那個玩偶會破損。感覺就像隱喻著,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維洛尼卡,就是因為擔心其中一個會破損(死亡­)。然而,事實上波蘭的維洛尼卡的確是在表演時受損(死亡)。因此,或許這個世界上真的都有兩個「我」,以防萬一其中一個「我」受損時,「我」會完全在世界上消聲匿跡。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在小時候的一場大病中,聽見母親對他說「如果你真的死了,我會重新生出一個你,讓你過和現在一樣的生活、做和現在一樣的事、說和現在一樣的話…」。從這段對話中,大江健三郎不禁懷疑自己是否已經是另一個「重生的自己」。大江健三郎的這種想法,有點接近「雙面維洛尼卡」所要表達的涵義吧!法國維洛尼卡怎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正在用著波蘭維洛尼卡的精神在生存?如果真的是,當她在用著他人的精神生存時,她,還是她自己嗎?

水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換取的孩子」,是一本探索日本名導演—伊丹十三跳樓自殺之迷的書。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作者是要通過「換取的孩子」來探索伊旦十三(吾良)的個性和他自殺的原因。

從這本書中,「換取的孩子」給了我兩種詮釋:

一、 同樣的一個人,因為經歷了某件衝擊很大的事情,而突然換了另一種性格繼續生活。就像書中的吾良從「外邊的那一頭」回來之後,他妹妹覺得他宛如另一個人一樣,不再是以前的「吾良」了。

二、 一種「輪迴」的說法。最後一章,浦小姐說要生一個替代吾良的孩子,意思也就是要把吾良「重生」一次吧!就像大江健三郎小時候病危時,他母親說如他不幸逝世,要把大江「重生」一次一樣。不同的在於,他們的「重生」還包括灌輸新生孩子一切關於死去孩子的語言和思想。

  伊旦十三選擇在老年而風光的時候結束了他自己的生命,的卻讓許多人覺得不解。「自殺」的可能性有很多種,有些人是因為一時想不開、有些人是精神長期受到困擾(如:憂鬱症、精神分裂症等)、有些人是想逃離生病(如:癌症)的折磨…至於伊旦,從整本書的解說來看,他絕不可能屬於第一者,因為從他給大江的錄音中就可以發現,他其實早有自殺的計劃,只是大江沒有聽出箇中的意思。至於第三者,他並沒有受到甚麼嚴重病魔的折磨,除了受到黑社會的侵襲。因此,我想他自殺的原因會比較傾向第二者。雖然表面風光,但他的背後可能還是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秘密吧!

水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是一部賺人熱淚的電影。在還沒播放這部影片之前,班上有人高喊很悶,讓我免不了帶著一種負面的心情去接觸這部戲。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雖然覺得導演用的慢節奏拍攝手法會有點沉悶,但是卻讓我的心中產生一種莫名的悲傷,節奏雖然慢,卻把主題給呈現得恰到好處。「東京物語」讓我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導演用寫實的手法把電影的主題帶了出來,讓觀眾深深地了解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心情,也說出了現實的殘酷,說明孩子們長大之後,就必定會擁有自己的家庭,忙碌於自己的生活而忽略了父母親。導演透過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情節,就把可能發生在許多家庭的情況給血淋淋地呈現了出來。沒有這部片子時,我們可能不曾發覺自己有那麼不孝的一面,因為這種不滿、抱怨、嫌棄父母的心情會很自然地出現在忙碌的子女心中,尤其是那些已經有了自己家庭的子女,這種自然的感覺讓他們無法察覺有何不妥之處。可是,當這些舉動被放大在大螢幕時,大家又會為兩個老人家打抱不平,覺得他們的子女很不對…卻不知道自己也正重複著他們的行為;有些則是對螢幕上的行為感到似曾相識,才驚覺自己以前的行為是那麼的不應該!

這部戲的導演透過對比手法說明了親情的不可靠,二媳婦對於他們的熱情和孩子們對他們的冷漠,就是一個十分強烈的對比。還有,母親病危及剛逝世時,子女的傷心和轉眼間安葬之後,子女們的匆匆離去,實在讓人感嘆人間溫情的冷漠啊!還有,當三個「老」朋友相聚談著自己家庭的情形時,實在讓人為他們感到心酸,有孩子的感嘆孩子的不出息;孩子逝世的又傷心沒有孩子陪伴…真的不知道,到底有孩子好?還是沒有孩子好?真的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此外,劇中鄰居的羨慕和抵達後孩子因忙碌而疏忽招待的情節,讓我覺得印象深刻,一直無法忘懷老人滿懷希望到東京去探訪孩子,卻遭到冷漠對待的情景。感覺就是那麼的真實,可能是因為這種情況就發生在我的家庭吧!記得劇中父親曾經對母親說,他們終於都沒有地方住了?聽著這句話,我的心真的覺得很酸,相信說這出這句話時,父親的心理一定很難受吧!還以為是一場歡樂的相聚,卻遭到孩子們的嫌棄,把他們當包袱。但是,父母親雖然因為遭到孩子冷漠的對待而感到難過,卻還是那麼地體貼孩子們的忙碌,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天下父母心」吧!

這雖然是一部很舊的電影,但它的題材和主題卻仍活生生地上演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讓我們不得不感嘆親情之間的疏忽,從以前至今都沒有被改善,反而更變本加厲了。這到底是一種社會造成的趨勢,還是人們道德觀念上的不成熟?無論如何,希望藉著這部電影,讓更多的青少年可以把握時間,好好地珍惜和他們父母相聚的時刻,以免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水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百擊」,一個很奇怪的戲名。聽見它時,不解它的寫法;看見它時,更不解它的意思。我無法從戲名去聯想到劇情,於是,帶著一顆疑惑的心,我走進了這部電影…

看著東尼上課的情形,感覺像看見自己小學的時候,就是那麼地俏皮、那麼地叛逆…被老師懲罰時,心中暗罵老師的情形,相信是每個學生都做過的吧!還有,一份充滿信心的作業,卻被老師認為是抄襲,那種失望和失落感,相信每個經歷過的人都會如同身受吧!此外,老師為了顧及面子而不願意承認自己錯誤的情形,也常常在日常生活中發生。這部戲雖然是很久以前的片子,但是,劇中所描述的情形,卻仍然還是常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由此可見,這幾十年以來,雖然科技發展神速,但是人類的發展卻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變。

從這部戲中,深深地感覺到,一個青少年之所以會叛逆,並非真的是他們所願的,而是身處的環境沒有給他機會,反而一步步地把他逼向墮落的地步。如果東尼的老師沒有事事針對他、如果東尼的父母沒有常常吵架、如果東尼的努力可以得到認同、如果東尼有個美滿的家庭、如果…太多太多的如果,讓東尼一步步地走向叛逆的不歸路,以至他的父親大義滅親,也導致了東尼最後選擇逃跑,去尋找屬於他自己自由的天空。最有印象的對白是東尼認為就算他講真話,大人也不會相信,因此他寧可選擇說謊…相信東尼把許多小孩的心聲都說了出來,大人們總會要求小孩說真話,但說出來之後,大人們的猜疑往往讓小孩失去了說實話的意義。

  其實從戲中,看得出東尼並非真的那麼叛逆,否則,他就不會用心地去寫那篇作文,也不會把賣不出的打字機送回去父親的公司了!因此,這部戲應該帶給了長輩們很大的啟示吧?讓他們了解說,不應該吝於給機會那些青少年,絕對不能隨意地就否定了他們,因為他們給的機會,將可能影響這個青少年的未來。一個健康完整的家庭,是一個小孩成長的需要之一。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絕對不要隨意讓一個生命誕生;如果真的誕生了,就應該負起責任,不是說生出來之後,責任就完了…相反的,生出來之後,就應該儘可能給予他最好的。以東尼為例,他常常聽見父母的爭吵,也知道父親常常希望把他送進寄宿學校,在一個叛逆時期的小孩心裡,一定會覺得很難受吧!

  總括而言,我個人十分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就像把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放到大螢幕前讓觀眾去看、去感受、去體會…「四百擊」是一部貼近生活的電影,因此很容易地就可以把觀眾的視線留住。許多影評中都會提到這部電影是人生必看的十大電影之一,我覺得這個講法真的是太貼切了!雖然它的結果讓我感到一絲絲的迷惑、不解和莫名的悲傷,但無可否認的,它的確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水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